12月1日,受宜州市委政府的邀请,杨炳壮所长率我所科技人员,与广西品种改良站王国利站长、广西水牛华胥水牛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洪涛先生等一行前往宜州地区考察水牛业发展情况,并同宜州市梁基武副市长以及宜州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召开产业发展研讨会,共同探讨地区水牛产业开发规划。
宜州地处桂西和桂中结合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玉米种植面积为26.89万亩,玉米秸秆年产量为10.75万吨;甘蔗种植面积21万亩,蔗尾年产量21万吨。有大量的禾草、玉米芯、花生藤、黄豆秆等秸秆可供再开发利用。此外,还拥有大小草场1817处,草地面积27034.17公顷。可以说,宜州地区无论是秸秆资源还是草地资源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牛业发展优势。
面对如此之丰富的饲料资源,宜州的牛业发展也得到了有效推动。在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下,2015年宜州市牛存栏达到3.6万头,其中水牛2.4万头,占66。地区的牛业改良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目前,地区的年人工授精数为6000多头,其中水牛3600多头,出生杂交水牛犊1440头。针对下一步的发展,梁基武副市长指出,宜州希望能引入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势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化牛业,特别是具有广西特色的水牛产业,进一步将这一产业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惠及当地的人民。
关于宜州地区未来牛业的方向,杨炳壮所长非常认同梁基武副市长大力发展水牛产业的观点。他认为,水牛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本土物种,更适合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不存在其他牛种因为水土不服而多疫多病的问题。而且,水牛耐粗饲的特性让它能够更多消耗当地剩余的大量秸秆资源,有效促进和调节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从另一方面来说,宜州市大量的秸秆资源也为水牛业快速发展壮大提供了非常良好的饲料条件。所以在宜州地区发展水牛产业符合当地的“天时”和“地利”。
杨炳壮所长还指出,我区的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开发的能力和技术跟不上,不仅产生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还不同程度的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针对这一问题,水牛产业的立足点除了要充分发挥本身奶业的优势外,还要注重如何与种植业进行有效结合。以科学技术引导饲料资源的合理开发,将当地玉米、甘蔗和桑蚕等支柱产业的附属品转化为水牛饲料,打通这几大产业与水牛业的通道,全面提升整个经济链内各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引入优势企业开展规模化水牛养殖,以企业的资本优势作为后盾,大力开展水牛粪污集中无害化处理,以牛粪有机肥替代无机化肥反哺地区的优势种植业,不仅有效降低种植业的成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推动绿色循环经济的形成,达到节能环保、协调发展的目标。王国利站长和赵洪涛先生都非常认同在南方秸秆资源密集区把水牛产业作为循环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他们认为,将水牛产业与宜州的蔗糖、桑蚕产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意义非常重大,将对未来宜州“十三五”时期新型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宜州市政府各部门参会代表们也纷纷表达了在宜州发展水牛产业的信心和做强做大宜州水牛产业的决心。宜州水牛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人和”也在政府的推动下、科技的支撑下和企业的支持下得到了进一步凝聚。我们坚信,在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宜州水牛业将会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模式也会在广西甚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具有相同情况的地区得到推广和发展。我国的水牛产业将会在这片拥有丰富饲料资源的沃土上得以茁壮成长,而水牛产业带来的效益也将会把这片沃土建设得更为富饶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