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奶农有“三盼”

武宣县是国家奶水牛生产示范县,奶水牛生产是该县六大支柱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对于扩大奶水牛生产,奶农有三盼。

    一盼先进机械早日入户

    2001年开始养奶水牛的大户苏运龙直到现在还是使用着7年前买的切草机,他一脸无奈地说:“我们农家玉米杆、甘蔗尾、黄豆梗到处都有,一年四季都可连片收割粉碎,混上尿素后压块发酵存贮,随时可让奶水牛食用。但切草机1小时才能切250公斤,还老是塞草,工效低啊!”

    有同感的不止他一人。据村民介绍,如果有玉米收割机等先进加工机械,两个劳动力就可养30多头奶水牛。而村民还是使用本世纪初淘汰的机械,有的人甚至连简单的切草机都没有,收割青饲料大多靠手割牛车拉。

   行内人士分析,资金缺乏是影响先进机械进家入户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每年饲养150多头奶水牛的小区需要建一个挤奶厅,买挤奶车统一挤奶,再买一个冷却罐降温保鲜,确保奶源优质。没有这些机械,就难做强做大奶牛业,也就没有价格优势。可基建及设备要70万元,那么大一笔钱单家独户出不起。所以养牛户大多是买些简单的器械“小打小闹”。

    二盼组建市场“共同体”

    今春广东顺德一老板慕名到某养殖小区,想每天购买250公斤水牛奶,单价为每公斤6.4元,比当地企业收购价高2.4元。虽然价钱充满诱惑,可村民就是无能力签供销合同,原因就是在家庭分散经营的情况下,没有谁有那么大的饲养规模和稳定的产量,更没有谁来牵头组织农户联合起来供奶。

    2000年就办起全县第一个奶水牛场的苏盛林感受很深:“广西水牛所的奶水牛个大产量高,我一次进了20多头,自产自销也红火了一阵。可因为养得少,加上和其他农户拢不起拳头搏击市场,价格一动,养牛户担惊受怕就卖牛,当时的80多户养牛户现在仅剩18户了。”

曾经当过奶水牛场场长的小苏对乡村经济体制管理上的“空挡”有切肤之痛:“虽然是自愿组合在一起,但销售收入除进各家口袋外就是公司拿了,养牛场集体没有一分提成积累,场长是‘杨白劳白干活’。因为团体管理不跟经济挂钩,场长‘手中无米,叫鸡鸡不理’,起不到作用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三盼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养殖户苏成钢说:“现在饲料价格上涨了3成,给牛吃的什么都涨了,鲜奶收购价不但不提反而下降。”

    曾经参加过县渔牧兽医局和玉京奶业组织到广西水牛研究所参观学习的奶牛大户告诉笔者,武宣的鲜奶大部分送往南宁大企业,但鲜奶收购价的决定权在公司,农户从来没有发言权。他们建议,政府能不能尝试组建“奶联体”,让农民凭借奶牛加入公司,定期获取固定分红,加深奶农与企业唇亡齿寒的亲密关系,以此提高奶农的养殖水平,降低市场风险。

“武宣是广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我们盼望政府能引进公司,把甜玉米秆、苞衣、玉米芯加工成生物饲料喂奶水牛,这样不但奶质更优,而且农民每亩玉米也能增收200元左右。”一位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在上书给相关部门的调查报告里写道。

据该县兽医畜牧局副局长李小华透露,县里已制定了《2007年武宣县新增奶水牛800头项目实施方案》,县财政拨出40万元,并筹集160万专项经费推动养殖大户及养殖场扩大规模,组建抗击市场风险的“共同体”。凡饲养有一定规模的奶水牛示范户每头牛补助2000元。同时还补贴规模养殖小区栏舍建设、收奶站建设、农户贷款贴息、购置饲草料加工设备和培训;县畜牧站和龙头企业还联合购置大型草料加工设备,引导奶牛养殖向规模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