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是中国奶水牛之乡,发展奶水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996年以来,该县相继实施了《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中国-欧盟水牛开发》、《奶水牛产业开发与示范》等项目,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发展奶水牛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做大做强奶水牛业,2003年,灵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奶水牛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把奶水牛业作为一项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并和广西水牛研究所结成“结对共进”单位,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把科技成果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与时同时,建立县、镇、村三级品改服务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水牛品种改良。全县人工授精站(点)由2000年的7个增加到2006年的35个,年杂交改良水牛由9319头增加到24800头,年均增长28。其中人工授精受胎率由41.4提高到55.8,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杂交水牛存栏由4562头增加到13782头,年均增长34;水牛奶产量由72吨增加到1984吨,年均增长4.4倍。
在奶水牛业产业化过程中,灵山县畜牧水产局注意引导农民转变饲养模式,推动奶水牛业生产标准化、养殖生态化。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小区养殖、分户管理、统一收奶、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家户投入、政策支持”的模式,建设奶水牛小区,把品种改良、奶业开发、种草养畜、秸秆利用、计划免疫等结合起来。目前全县已建立奶水牛养殖小区18个,全部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牛奶产量达到1253吨,占全县水牛奶总量的63.2%,有效提高了全县奶水牛饲养水平和优质、安全、无公害奶源生产能力。
在推广奶水牛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灵山县树立“牛当猪养,草当粮种”新观念,大力发展人工牧草,改变原来的“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建立土地—种植业—奶水牛养殖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发展循环生态模式。对奶水牛养殖过程排出的污物,利用高温堆肥还田、粪便固液分离和沼气等技术进行利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成为广西发展杂交水牛养殖重点示范县和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牛生产和供应基地。
在水牛奶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下,分散饲养的个人力量不足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2001年文利镇奶水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协会凭借自身优势,把分散的奶农组织起来,开展原料奶收购、销售、储运、人员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提高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2006年协会养牛户发展到1653户,存栏杂交水牛4621头、年产奶1086吨、出栏杂交水牛5687头,合计收入3207.2万元,养牛户均收入1.9万元。其中养牛大户袁叶中、吴锡爱、丁宣宝、丁大新、周桂斌等,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致富能人。
灵山县做大做强奶水牛业,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也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该县荣获全国唯一“中国奶水牛之乡”荣誉称号,2006年6月获全区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二等奖;2006年9月获国家奶水牛良种补贴项目试点县;奶农们高兴地说:“奶水牛养1头,油盐零花不用愁;奶水牛养5头,三年拔地盖新楼;奶水牛养10头,年年富得直冒油”。